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始建于1925年,是吉林省省级重点中学。学校办学条件优越,教育教学设施先进一流,师资力量雄厚,坚持因材施教,培养特长,办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文化。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级体育运动传统校”、“吉林省精神文明单位”、“长春市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地址:吉林省榆树市铁北路55号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
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
三座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舒适的学生公寓,高档的学生餐厅,优雅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周到的服务。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双向电视控制系统、电子备课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电教室等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平台。
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
全校教师开拓进取,教学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教风严谨,奋发向上,任课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有37名教师获研究生学历和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学校有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63名,中级教师156名,国家级学科带头人1名,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师德标兵19名。专任教师近年共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课题19个,并形成了语文作文、音乐欣赏、美术素描、摄影学、体育分类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校本教材,使课堂教学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具有鲜明的育人特色
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差异、开发潜能、全面发展、培养特长,设有美术教学班、体育教学班,每年有近百名学生被体育、艺术院校录取,百人军乐队可以在全市各种活动中演出。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合作的意识,创新的思维。
具有先进的管理模式
每年新生入学都要进行军训,逐步实行军事化管理,为加大对学生管理力度,制定了两个《条例》,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建立五个德育基地,对学生实施人性化教育,确立了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观念。开展了"师德、师风、师能、师魂"四师建设,逐步形成具有一中特色的办学管理模式,达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文化。
学校历史
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成立于1925年,经历了民国时期、沦陷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后17年、10年“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及进入新世纪等7个阶段。在这些年里,学校历尽沧桑,校舍多次变迁,校名不断更换,领导不断更迭,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出的人才难以尽数,它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民国时期
榆树中学(1925——1931)榆树中学始建于民国14年(1925)8月,命名为榆树县立中学校。 创办之初,只招收一个班,至民国20年(1931),发展到5个班,学生达到230名,教职员12名,先后毕业4个班,毕业生93名。校内设师范讲习所1个班,毕业生64人。 首届校长李郁馥,后由王郁芳、于廷芹继任。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依据民国2年(1913)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规定为“中学以满足普通教育、造就健全国民为宗旨”。以后在1929年和1931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对中学教育目标又有新规定。1929年规定之宗旨是:“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计民生、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学校教育以陶冶学生“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国民道德,养成国民的生活技能,增强国民的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 学制及课程设置: 民国初年,中学学制为3年,到我校建立时,国家规定中学学制改为4年制。课程设置也对民国初年的规定作了较大的调整。公民课改为党义课(2节)、国文(7节)、外语(6节)、历史(2节)、地理(2节)、算学(6节)、自然(5节)、生理卫生(一、二年级1节)、图画(1节)、音乐(1节)、体育党童子军(3节)、工艺(2节)、职业科目(含商业常识、珠算、打字、农业常识等,三年级3节)。工艺科男生为工业,女生为家务,体育含党童子军训练。 从中学教育宗旨、教学计划之演变,看出民国时期的教育已经开始逐渐向现代化教育靠拢,基本上摒弃了清代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初步贯彻了民主共和的教育思想,注重了国文、数学、外语三大基础课的教学,增加了自然科学内容的比重,注意了学生德、智、体、能的培养,但是这个教学计划,在初建的榆树中学,还没来得及完全实施,东北即被日本侵占而沦为其殖民地。
沦陷时期
榆树中学(1932——1945)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把侵略魔爪伸向我国东北,吉林、长春相继沦陷,1932年3月,在日本侵略者的操纵下,成立了伪满洲国。同年5月24日,榆树县陷落,从此,榆树人民开始受到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1933年秋,恢复了县立中学,开3个教学班,因日军入侵,时局动乱,在校生仅剩96人。1935年3月,县立中学改为县立初级中学校,招新生一个班,60人,1937年,中学增加到5个班,学生240人,教职员9人。1938年实行新学制,县立中学改为吉林省立榆树国民高等学校,简称“榆树国高”,学制改为4年。每年从报名的1000名考生中录取1个班55人(50名正取,5名备补)。从1943年开始每年招2个班,110人。到1945年伪满洲国倒时,在校生8个班480人,教职工21人,第一任校长叫杜天健(1938年1月—1940年3月),第二任是赵书泽(1940年7月——1945年12月)。1943年3月8日建立吉林省立女子国民高等学校(简称“榆树女高”),招生一个班,50人。1944年又招一个班,50人。到1945年上半年,在校生100人,无毕业生。1943年成立国立榆树师范学校,招特修科1个班,50人。三所中等学校,到1945年东北光复前尚不满12个班,学生不足650人。 [教师的任用与培训] 国高教师都由国家师道学校培养,毕业后派到学校任教。在职教师的培训,中央有师道训练所,培训校长、中学教师和视学,时间为一年,学完派回原单位工作。 教师分等。有教谕、教导和教辅三种职称。教谕又分一、二、三等。教谕是委任官,由政府委任,下发委任状。师道毕业由政府统一安排,本科毕业为二等教谕,特修科毕业为教导。教导为委任官试补。教辅是最低级的。教导、教辅通过考试可以晋级,或经过3年教学实践权衡晋级。 [校舍修建及学生食宿条件] 榆树国高校舍先是在南门里(现在的交通局附近),有一个旧楼,上边已列入危房,下边还住一个班,其余四个班位于临街的四个教室,一个大教员室,一个校长室;有两栋宿舍,一个叫西寮,一个叫北寮,住宿生不到100人。伙食很差,早晨喝小米粥,中午晚上都是高梁米饭,数量有限,每人能摊一中碗,菜是白菜、萝卜、豆腐汤,每周改善一次伙食。住宿的寝室冬天特别冷,炉子不爱着,晚上脱不下衣服,大家说:”扒不下皮来“,囫囵个睡,浑身打冷颤。食宿条件很差,生活特别艰苦。1944年开始修补校舍,在南门外(一中旧址),搬进新校舍,条件好了一些。
解放战争时期
两级中学和吉北联中(1945——1949) 两级中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日伪统治教育。同年12月27日,榆树解放,1946年1月成立了民主政府。从此,在民主政府的领导下,遵循”教育面向工农大众“的方针,开始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民主政府1946年一成立,就对县内中学进行了调整。将榆树国高和榆树女高分别改为榆树县两级中学校,和”榆树县女子师范学校“。先后任命扈中爽、沈可声为两级中学校长、张蕴久为教务主任;李公平为师范校校长,赵志信为教导主任。两级中学仍在伪国高原址。开设高中2个班,学生100人,初中8个班,学生400人,教工21人。初高中实行”三、三“制。教师有李继铭、王成汉、黄景福、李春久、关山、祖国英、李绍棠、樊荣光、赵显章、刘志恩、刘书武、刘济生、刘洪波、刘玉芝、田滋根、王世田、王福田等。女子师范一个班,学生20人,两校于同年初开始上课。 吉北联中 1947年,根据吉北地委和吉北专员公署的决定,成立了吉林省立吉北联合中学校(简称”吉北联中“)委托榆树县委代管。学生多来自榆树、榆南、山河、舒兰、永吉、扶余、五常等县,也有来自国统区德惠、九台的。原来还有个榆树女子国民高等学校(简称”女高“)解放后改为榆树女子师范学校,1947年吉北联中成立时,把女子师范的31名学生10名教职工也合并进来。合并后的吉北联中,高中2个班(只有高一)80人,初中10个班360人,师范专业1个班,30人,工农班1个,学员20人。全校学生490人,教职员工26名。 吉北联中第一任校长由吉北专员武少文兼任,吴介民任副校长。同年5月份,革命老干部李则蓝(又名李又然)被派来任校长,吴介民仍为副校长,张蕴久任教务处主任,路夫为总务处主任,王成汉负责注册。老师除了前述的几位,还有丁克全、祖国英、王成宪等。(祖国英后来当了教导主任;丁克全后来是东北社会科学院的教授)。 吉北联中的校址在女高原址,即榆树师范刚成立用的木结构二节楼,也就是原教育局院内)。 [教育方针与课程设置] 1947年6月,吉林省在延吉市召开了全省临时教育会议,讨论了教学计划,中小学编制,规章制度,正规化教育等问题,要求各县中小学坚决执行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教育工作的批示,掌握好”教育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方针。这一时期,党的中心工作主要是进行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校教育就是要紧密配合这一中心,为土地改革服务,为解放战争服务。在思想上肃清青少年盲目正统观念。 吉北联中走的是抗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道路,发扬抗大精神,彻底废除伪满奴化教育的内容,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为中心,贯彻到各科课程中去。当时没有统编教材和固定的教科书,采取”代“、”选“、”编“等办法。数学用《查理斯密小代数》《欧几里德几何》和《三S平面几何》代,文科就以解放区的课本为蓝本自己编写,并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以革命斗争和先进思想题材的文件和文章。给学生讲授《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 教学方法上,数、理、化、文史等课程,仍以分班制为主,时事政治课则采取全校上大课的形式,聘请县委领导来讲课,吴伯萧教授、丁克全教授都到校给师生作过讲授。上大课时,全校教职工都参加听课,然后讨论消化。 这一切表明,吉北联中已不只是一般的传授知识的普通中学,而是在新旧教育体制转变过程中,在严峻的战争环境里,在那样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具有培养革命干部功能的学校了。 吉北联中除了给部队输送兵员为战争服务,还要排演节目下乡搞宣传,前边李则蓝校长的信中提到,有189名同学在老师带领下下乡到五棵树、红星、德利、太平、光明5个区去参加土改和征粮工作,他们给农民讲演、表演节目。节目有《白毛女》、《血泪仇》、《兄妹开荒》、《李二小参军》等,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对发动群众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学们也在运动中得到了锻炼。 [吉北联中结硕果] 吉北联中先后为东北大学、军政大学、医科大学输送新生94名,为军干校、青干校、航校输送111名新生(一说205名),为财政、工交、公安、文教卫生等各条战线输送干部316名,从学校直接参加东北民主联军的共195名(一说227名)。这些人过去为建立新中国奉献了青春年华,至今仍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四化大业描绘绚丽多彩的宏伟蓝图。 [李则蓝] 在榆树一中的校史上,1947年吉北联中这一段是光彩的一页,而校长李则蓝的功绩更是不可磨灭的。他的特点是热爱革命事业,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善与人合作,爱护学生,突出政治,着重培养人才。他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虽然时过60余载,他已不在人世了(1984年11月13日病逝)。但正如他给吉北联中写的校歌那样,他就是一颗星,人虽不在了,但他的星光仍在天上,仍然在照耀着我们今天前进的道路。 关于李则蓝,有李继铭写的《回忆李又然校长》、李也平写的《一副手套》、王家伦写的《回忆初建时期的吉北联中》等文可供参考。这些文章都刊在《榆树文史资料第四辑》上。
1949年的榆树中学
1948年10月,省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贯彻东北解放区第三次教育会议和东北人民政府《关于提高中等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全省教育总的方针是:整顿、巩固、提高。要求中小学要以改进、提高教学做为学校的中心环节,积极创造条件,使学校走向新型正规化。 1948年3月,吉北联中校长调走了,学校迁到南门外,榆树中学的位置,校名改为榆树中学。县委派杨爱农同志任榆树中学第一任校长。1949年,杨爱农随军南下,为了贯彻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中学的领导,任命县委宣传部部长陈群兼榆树中学校长,副校长李继铭主持学校工作,教导主任是张戈。 1949年春榆树中学。开东大门,门在现在的浴池附过。进院,首先看见一栋横“工”字形的房舍,这是教室和老师备课室,大西边,在中专校园位置有一栋石头(墙)的房子,这是宿舍。在宿舍和教室中间道旁有一溜小棚子,这是食堂和工友宿舍。在食堂前边还有一个简易的马棚和仓库。这就是当时的全部校舍。校舍正门上边悬挂着“榆树中学”四个大字,这是书法家韩儆宇亲笔书写的。 1949年,榆树中学开始走上正规化。招高中补习班1个,学生59人,初中5个班,学生289人;师范班2个,学生94人工农班(招乡村两级干部)1个,学员50人。全校共有学生492人,教师20人。 给师范班任课的老师:李春久、王福田(语文);王成汉、郑国璋(数学)、刘炳午(物理)、王世田(化学)、马醉云(历史)、臧光大(地理)、姜玉鹏(生物)、张广元(体肓)、李祥瑞(音乐)、田滋根(图画)、李也平、张科、张鳌(教导处)、王兴玉(团总支书记)。此外,教普通班的老师有赵志信、戈少华、李桂勋等。(李桂勋在吉林毓文中学时还教过金日成)。会计于廷国。 [课程设置及教材]1949年,榆树中学使用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撰的各科教材。 1951年,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 同年,教育部通令高中初一年级取消政治课。1952年,中学数学分为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四科。政治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础,以及《共同纲领》和时事政策。1953年,中学历史分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三部分;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外国经济地理五部分。1955年,政治科取消中国革命常识,改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为社会科学常识,改《共同纲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6年,语文科分汉语和文学,历史分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世界近代史三部分。初中三年级增设工农基础知识课。1957年恢复了一、二年级停开的政治课。1958年,把劳动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又把汉语课和文学合并为语文,三角、几何、代数合并为数学。历史、地理不再分科。1961年,初中外语列为选设课,体育改为每周一课时,1963年又恢复到每周2节。1962---1963学年度实行全日制12年制,中学段规定开设政治、语文、数学(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高中设生物,初中设农业基础知识,历史、地理、图画、体育、音乐。每周学习时数为44---45课时。1963年,执行教育部拟定的教学计划,对文化课、政治课和生产知识课的教学,生产劳动及放假,均作了安排。1964年开始执行省教育厅颁发的《1964---1965学年度教学计划》,规定全年教学9个月,劳动1个月,寒暑假2个月。“文革”开始,停课闹革命,教学计划被打乱。
独立高中
1956年,榆树一中开始招收高中班(6个班,306人),1957年又招4个班,1958年招8个班,至此,高中部18个教学班编满,学生近千人。这年秋,将初中部全并入二中(带去一此教师和桌椅),我校遂更名为榆树县第一中学,变成独立高中(一直无“高级”二字),一直到现在。(1991年“县”字改为“市”。)在建国10周年的1959年,一中第一届高中生毕业,除极个别学生因政治或身体原因外,都考上了大学。从1959年至1965年“文革”前这七年是一中最辉煌的七年。七年中,共毕业七届,41个班,毕业生2064名,升入大学1536名,占毕业生总数的74%。 经过1957年反右,1958年大跃进,从1959年开始,一中进入兴旺发达时期,可谓一中的太平盛世。1958年流失的学生回来了;1958年办起来的不适合学校经营的工厂停办了;校田地的规模缩小到学校能够承受的程度,大约10垧左右,种菜等供学生食堂用。校舍6栋已经盖齐全,实验室、图书馆、教学仪器齐备了。 变成独立高中之后,首先是从兄弟学校调进一些业务能力较强的知名教师任教,陈大林、杨万程……还接收了从四川、河南来的大学毕业生,充实了高中教师队伍,又调配了 得力的领导,教育局长尹烈下派到一高中任首任校长,接替他的是业务过硬的郑国璋,作教导主任的有孙秉千、刘丙午、赵冠石等教育强将。为了搞好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领导同志能够正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团结、教育、使用”。关心教师的生活,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加强业务领导,实行“五抓”:抓备课、抓课堂教学、抓教学研究,抓辅导,抓检查。召开经验交流会,推广好的教法,年终总结,表彰先进。结果涌现了一批业务尖子。如张济众、王师杰、俞文博、王永福、李潘木、杨万程、曹光亚、陈维新、薛忠政等。经常担当班主任的老师有王师杰、杨万程、卢司田、陈维新、陈会朋、邵凌文、王永福、钟汝植、俞文博、龚云洲、马春瑜、杨成安、刘铁光、孙官义等。 “名师出高徒”,由于一高中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批业务过硬、责任心强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个个成才。从一中毕业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桃李满天下”。
榆树市第一中学有点小 但是操场还可以 硬件条件比较好了就算 教学还可以 比较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