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
历史发展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新中国建立初期,在1951年9月到1953年7月,为在短时期迅速恢复和建立国家基础工业体系,经东北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筹划和批准,分别成立了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长春测量地质技术学校和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三所学校均几经易名,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多次变更,主要归属原冶金工业部和水利电力部管理,为冶金建筑、冶金地质和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一线专门技术人才。
1984年到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三所学校分别升格为长春建筑专科学校、长春冶金地质专科学校和东北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十余年办学历程中,有4项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务处曾两次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1997年,三校均被教育部遴选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1996年开始,三所学校陆续招收并培养建筑工程等16个专业本科生。
2000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长春工程学院。合校后,学校校园风光(4张)办学规模得到扩大,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成了以建筑、地质、水利、电力、机械、电气工程等工科专业为主,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和艺术等学科门类交叉共存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具有应用型教育特色的教学型大学,凝练形成了“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线,努力培养面向基础工业基层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曾多次被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授予“模范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学校党委被长春市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
2007年2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全国具有国防生招生资格的七十所大学之一。 2011年9月,学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10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开始在水利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图册校园风光资料来源 )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长春工程学院院系专业学院名称 | 校区 | 专业名称 | 层次 | 学位 | 学制 |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湖西校区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自动化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电子信息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 | 专科 | | 三年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机械电子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 | 水利水电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农业水利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原给水排水工程 )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环境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环境科学 | 本科 | 理学 | 四年 |
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能源与动力工程(原热能与动力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原风能与动力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 | 湖东校区 | 资源勘查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测绘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 | 本科 | 管理学 | 四年 |
市场营销 | 本科 | 管理学 | 四年 |
工程造价 | 本科 | 管理学 | 四年 |
财务管理 | 本科 | 管理学 | 四年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本科 | 管理学 | 四年 |
工程管理 | 本科 | 管理学 | 四年 |
会计电算化 | 专科 | | 三年 |
建筑与设计学院 | 建筑学 | 本科 | 工学 | 五年 |
城乡规划(原城市规划) | 本科 | 工学 | 五年 |
产品设计 | 本科 | 艺术学 | 四年 |
环境设计 | 本科 | 艺术学 | 四年 |
公共艺术 | 本科 | 艺术学 | 四年 |
服装设计 | 本科 | 艺术学 | 四年 |
理学院 | 湖西校区 | 应用化学 | 本科 | 理学 | 四年 |
外语学院 | 英语 | 本科 | 文学 | 四年 |
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 | 软件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理学 | 四年 |
图形图像制作 | 专科(高职) | | 二年 |
软件技术 | 专科(高职) | | 二年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专科(高职) | | 二年 |
电子商务 | 专科(高职) | | 二年 |
国际教育学院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学科专业
学习实践(4张)截止2015年3月,学校建有计算机基础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践教学基地、电力系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实践教学基地、岩土工程与钻探实践教学基地、电厂仿真实践教学基地、服装工艺实践教学基地、现代商务模拟实践教学基地和管理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10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有131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相对稳定的基地84个;建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6个。(
图册学习实践资料来源 )
截止2013年5月,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3个学科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造价、热能与动力工程、测绘工程等10个专业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
师资力量
截止2015年3月,教职工1306人,其中,专任教师765人,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112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37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2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4%,硕士研究生导师62人。有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5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被遴选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被遴选为吉林省高校学科领军教授,7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新世纪人才,6人被遴选为吉林省春苗人才,10人被遴选为吉林省级主讲教授、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被遴选为吉林省“长白山技能名师”,7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科研团队被遴选为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合作共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7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6人曾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58人被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学建设
“十一五”-2013年,学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主持或参加了408项各级各类教研教改课题,其中省部级课题123项;获吉林省教学成果奖28项;获省级以上(含省级)现代教育技术优秀成果奖33项;出版教材和专著210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优秀课程52门;建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2013年学校已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合作开办了土木工程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十一五”至2013年,学校教师主持和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3项、省部级课题470项。2009-2013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67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176余篇, 其中三大索引SCI、EI、IEEE和人文社科权威级学术期刊论文551篇。2005年科技经费达到1555万元人民币。
研究机构
截止2013年5月,学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23个;建有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学校建有吉林省配电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汽车零部件集成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土木工程抗震减灾实验室、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水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建筑能源供应及室内环境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平台9个。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4张)截止2013年5月,学校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德国雅德应用科学大学、韩国莲庵工业大学、俄罗斯伏尔加顿斯克工程学院、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技术大学、台湾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等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学术交流关系,并互派专家、学者、留学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教育和科研合作。(
图册合作交流资料来源 )
学校设立了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专项经费,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2009年-2013年,共选派近70人次教师赴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荷兰、丹麦等国外高校进行访学、交流或进修。学校保持与冶金、有色金属、建筑、水利、电力等行业企业的传统联系和友谊巩固并扩大学研合作教育领域。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一、基础元素。(1)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手写体校名:长春工程学院;(2)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3)三维正方体。三维正方体由字母G、C变形组合而成。字母G、C取“工程”两字汉语拼音Gong Cheng 首字母。.
二、标志说明。
(1)圆形加三维组合设计,象征着团结向上,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突显标志的协调和大气。
(2)标志中字母“C”相对排列,好象一本翻开的书页,代表学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极开展教育和科研工作。
(3)字母“G、C”结合紧密,好象建筑结构,象征学院“笃行务实,治学严谨”的教育风格。
(4)顶部“G”好象一条弯然的公路,代表学生人生新路将在这里开始。
(5)标志选用蓝色,因为蓝色是“工业、水利、交通、机械、高科技、工商、建筑、化工”的代表色。
校训
校训“明德致远”:体现学校1951年办学来追求真理,追求知识,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学生树立献身祖国建设的理想,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笃行务实”:反映学校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对踏实严谨,务实求真的作风的养成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学校领导
长春工程学院学校领导职务 | 姓名 | 负责工作 |
---|
党委书记 | 李春生 | 党委书记李春生负责主持学校的党委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处。 |
校 长 | 韩立强 | 校长韩立强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它行政管理工作。分管:学科建设办公室、研究生处。 |
副校长 | 田士文 | 副校长田士文协助校长主管后勤工作。分管:后勤管理处、基建处、后勤服务总公司、就业服务处。 |
副校长 | 任玉珊 | 副校长任玉珊协助校长主管教学和外事工作。分管:教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招生工作办公室、高教研究所、工程训练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纪委书记 | 张未知 | 纪委书记张未知主管学校纪检监察和群团工作。分管:纪检监察办公室、审计处、工会、妇委会。 |
副校长 | 杨晓东 | 副校长杨晓东协助校长主管科技工作。分管:科技处、资产处、图书馆、学报部、资产经营公司及所属企业。 |
副校长 | 孟祥萍 | 副校长孟祥萍协助校长主管行政工作。分管:院长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继续教育学院。 |
副书记 | 别惠彬 | 主管宣传和学生工作。分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统战部、保卫部(处)、学生工作部(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人文社科教学部、关工委、国防教育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 |
知名校友
鄂竟平,男,汉族,1956年1月生,河北乐亭人,1973年2月参加工作,197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毕业于水工专业,教授级高级工校园生活(4张)程师。2013年时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王德学,男,汉族,吉林榆树人,1954年3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72年毕业于机械工程专业,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3年时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副书记兼副局长、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 徐建,男,汉族,1980年毕业于工民建专业,教授级高工。2013年时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常委、总经理。 段成桂,字伯硕,男,汉族,1942年7月生于吉林市,1964年毕业于热动专业,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家,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世界教科文卫专家成员。
图册校园生活资料来源 ,更多校友资料请参见校友会网,详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