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2000年6月,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由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和吉林省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2004年1月,经教育部确认为实施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2011年4月7日,教育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五次会议的评议结果,发出《教育部关于同意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转设为长春建筑学院的通知》(教发函77号),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学校,并更名为长春建筑学院。 长春建筑学院
学校概况
校园规划
按照拓宽国际化视野,建设一座建筑教育的“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于2010年7月建成了奢岭校区。该校区坐落在长春市净月潭南麓,风景秀美幽静,生态环境宜人,校园建筑以欧式建筑为主体,中西合壁,风格独特、气势恢弘,不同年代的建筑形态共存,既体现了建筑类院校的特殊美感,又为校园景观环境注入了建筑文化的内涵。新校区占地93公顷,集中教学区占地62公顷,一期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学校建有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是校园标志性建筑,馆藏纸质图书94万余册,电子图书40万册。建有1.8万座位的大型体育场和内设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体操、健身等设施的封闭体育馆。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已超出教育部对本科学校的规定标准。
管理体制
学校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按照《长春建筑大学章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突出校长基本职责及行政管理权限,发挥校党委的政治核心、监事会的民主监督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为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坚持国际化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运营模式,按学院制、联邦制组团式布局,实行学校、分院两级管理,突出分院办学主体。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面向行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校园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会堂、体育馆、体育场、水景广场等独具风格的建筑设施,既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线,又体现为社会服务的特殊功能载体。
师资队伍
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聚集了一批教授专家和学术造诣较深的学科带头人,建成了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5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46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395人。赵元勤教授被评为吉林省教学名师、胡玉珠副教授被评为吉林省师德标兵、孙胜楠副教授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师。“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成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可靠保障。在校生11673人,生师比为1:17.8。
学科专业
学校设有土木工程学院、城建学院、交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管理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思政教研部、基础教学部、体育部11个教学单位。设立了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测绘工程、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信息安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广告、园林、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公共艺术、艺术与科技等39个行业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管、文、法、农、艺六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土建工程类、电气信息类、管理类、艺术类四个主干学科专业群。
研究机构
学校设有9个研究机构:东北亚文化产业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吉林省文化产业品牌研究基地、吉林省高校建筑环境感知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研究所、幕墙工程研究所、智能技术设计研究所、应用数学与智能系统研究所。
校园风光
图书馆(9张)长春建筑学院(18张)
办学特色
学校始终注重特色办学,不断强化特色意识,大力打造特色品牌,把特色作为兴校、强校的根本。为了凸显育人特色,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教育,张扬个性培养专长,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学校以抓好校内外实践基地群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实战”四实平台建设,努力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瓶颈,为深化教学改革,践行实践育人特色,创造了有利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3月,学校完成的《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群建设的创新与应用》课题获第六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9月,孙爱东董事长顺应国家振兴文化产业的大趋势,利用老校区建筑空间、设施及优越的地理环境,与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创建了“中国—吉林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是全国2000个园区中仅有的15个国家级文化园区之一,是唯一一家民营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吉林省的一张名片。200多家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创意特质的核心产业体系集聚园区,互帮互促,共谋发展,不仅为振兴我省文化产业作出了贡献,而且拓展了我校实验、实习、实训、实战四大平台,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条件,为我校走“政、产、学、研、资、介”融合、互动的办学之路,推动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合作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办学特色提供了有力保障。2012年9月,经文化部专家评审,评定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获得“2012中国文化产业最具发展潜力十大园区”称号。2012年10月,为充分利用文化园区丰厚的品牌资源,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孙爱东董事长决定在园区内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学院学习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先进课程计划和先进教学运行模式,实行公司式的开放空间,嵌入理论教室、创新平台、教授工作室等,特别是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协同创新水平,实现与文化创意产业一线需求对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这种置身园区、校企一体、资源共享、互撑双赢的办学模式,适应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育人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校园风光(7张)
专业设置
院系名称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层次 | 学位 | 学制 |
|
电气信息学院 | 0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080703 | 通信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080904K | 信息安全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080801 | 自动化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080905 | 物联网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土木工程学院 | 081001 | 土木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081005T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交通学院 | 081006T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081802 | 交通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081201 | 测绘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城建学院 | 081002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081003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082901 | 安全工程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081004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管理学院 | 120201K | 工商管理 | 本科 | 管理学 | 四年 |
120105 | 工程造价 | 本科 | 管理学 | 四年 |
120204 | 财务管理 | 本科 | 管理学 | 四年 |
120104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本科 | 管理学 | 四年 |
120103 | 工程管理 | 本科 | 管理学 | 四年 |
建筑与规划学院 | 082801 | 建筑学 | 本科 | 工学 | 五年 |
082802 | 城乡规划 | 本科 | 工学 | 五年 |
090502 | 园林 | 本科 | 农学 | 四年 |
公共艺术学院 | 130503 | 环境设计 | 本科 | 艺术学 | 四年 |
082803 | 风景园林 | 本科 | 工学 | 四年 |
130506 | 公共艺术 | 本科 | 艺术学 | 四年 |
130509T | 艺术与科技 | 本科 | 艺术学 | 四年 |
文化创意产业学院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本科 | 艺术学 | 四年 |
130504 | 产品设计 | 本科 | 艺术学 | 四年 |
130503 | 环境设计 | 本科 | 艺术学 | 四年 |
130508 | 数字媒体艺术 | 本科 | 艺术学 | 四年 |
130310 | 动画 | 本科 | 艺术学 | 四年 |
050303 | 广告学 | 本科 | 文学 | 四年 |
082801 | 建筑学 | 本科 | 工学 | 五年 |
120210 | 文化产业管理 | 本科 | 管理学 | 四年 |
120801 | 电子商务 | 本科 | 管理学 | 四年 |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2005年1月,在全国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中,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给予"引领独立学院办学方向"的高度评价。3月,学院董事长孙爱东在教育部"进一步做好独立学院试办工作网络视频会"上介绍了办学经验,教育部张保庆副部长等领导给予充分肯定。2005年7月,教育部在我校召开"独立学院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研讨会",吴启迪副部长在会上称赞我校是"办学基础较好、管理较为规范、质量也有保障"的独立学院中的先进典型。2010年我校被全国独立学院协作会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 孙爱东董事长被评为"全国独立学院优秀工作者"。2011年1月,我校接受转设评估,教育部专家组评价我院"学院漂亮、管理规范、材料翔实、条件良好"。4月,我校转设成功。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等先后来校视察。周铁农给学校以"坚持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理念,把质量和特色统一到办学方向中来,长春建筑学院十一年的尝试证明这条理念是成功的。"评价,并为学院题词"突出特色,争创一流",激励我们向更高的办学层次奋进。同年,学校被全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选为副会长单位。
学术资源
长春建筑学院图书馆始建于2003年,图书馆旧馆舍面积为6750平方米,于2004年竣工并交付使用,2万平方米的新馆已正式投入使用。新馆舍整体分为7层,新馆舍具有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阅读空间大、藏书丰富等特点。
截止2015年,图书馆现有馆藏中外文图书109万多册,其中纸质图书近75万册,电子图书34万多种及合订本期刊、合订本报纸、当年期刊和当年报纸数百种。年接待读者达22万多人次,书刊流通量达13万多册次。图书馆藏书建设突出专业特色,覆盖全面,形成了以建筑、艺术、环境、电子、交通为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藏书体系。图书馆还拥有多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先后引进了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CNKI系列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五车电子图书数据库等数字化信息资源。同时,图书馆自建了学院学生优秀毕业论文及(设计)数据库、随书光盘数据库、馆藏纸本报刊书目库等特色数据库,读者可以网上24小时使用。
图书馆的文献借阅实行藏、借、阅、咨、检多元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外借、阅览、咨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等多种方式,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全方位服务。图书馆内设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电子信息技术部、办公室等部门。其中电子阅览室可为读者提供88个座位,其他学习空间座位2100多个,为读者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馆藏文献全部实现开架借阅,突出开放性。同时还为师生提供新书导读、新书荐购、馆藏书目查询、网络数据库检索、读者培训、参考咨询、自助还书、自助打印复印扫描等多项服务。
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投资大、设备新、功能好。引进了国内先进的汇文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馆内业务工作、行政工作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在优越的网络环境下,电子阅览室的88台高配置计算机与因特网、校园网连接,实现了系统内的资源共享。读者可在多功能电子阅览室检索各种文献信息,阅读电子出版物,进行计算机编程、辅助设计等。
此外,图书馆还引进了国际先进的门禁管理系统、图书监测系统、OPAC触摸检索系统、自助打印、复印、扫描一体化系统、电子阅览室自助管理系统等现代化、智能化设备,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同时,图书馆还加强了与其他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吉林省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积极参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等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努力为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贡献一份力量。
文化传统
校训校风
校训:明德、笃学、躬行、善建。精神:和衷共济,追求一流。教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突出特色、从严培育、质量立校。以人为本:即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把凝聚人才、培育人才作为办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突出特色:即在依托企业办学上凸显特色,在"产、学、研"结合上展现特色,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培养上体 现特色,把特色作为学院发展的动力,作为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从严培育:即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管理,把"严"作为办教育的要旨,作为实现育人目标的根本;质量立校:即用特色体现质量,用社会需求衡量质量,用就业检验质量,用实施"因材施教"、深化教学改革保证质量,把质量作为立 校的生命。
办学成果
办学15年来,学校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坚持“推进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育人特色”的教改思路;坚持规范办学,依法治校,较好地把握了“改革与发展、规范与发展、质量与发展、特色与发展、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果。2005年1月,在全国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中,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给予“引领独立学院办学方向”的高度评价。3月,学院董事长孙爱东在教育部“进一步做好独立学院试办工作网络视频会”上介绍了办学经验,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等领导给予充分肯定。2005年7月,教育部在我校召开“独立学院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研讨会”,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会上称赞我校是“办学基础较好、管理较为规范、质量也有保障”的独立学院中的先进典型。2010年我校被全国独立学院协作会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孙爱东董事长被评为“全国独立学院优秀工作者”。2011年1月,我校接受转设评估,教育部专家组评价我院“学院漂亮、管理规范、材料翔实、条件良好”,4月,我校高票获得专家评审,转设成功。同年,我校被全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选为副会长单位。优秀的教学团队孕育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学校现已建成省级精品课4门,省级优秀课23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先后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高教科研成果奖等36项。学校现有吉林省省属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吉林省人文社科特色品牌研究基地1个,承担文化部创新工程项目1项,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级教研、科研项目80项。学校建筑环境感知与控制实验室被评为“十二五”立项建设的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筑设备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职场实态下的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第一批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学科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共出版教材105部,获得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100余篇,其中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及被国际检索收录的高水平文章57篇。雄厚的办学实力、先进的教育理念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们。学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已向社会输送了1.8万余名本科毕业生,其中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绝大部分的毕业生被中铁、中建、路桥集团等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幕墙工程方向)的毕业生在大三时均被企业提前预订,交通工程和路桥专业达到100%的就业率。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近年来,学校显著的办学特色及发展成果,受到中央、吉林省、长春市领导的关注。李长春、刘云山、周铁农、孙政才、王儒林、巴音朝鲁、高广斌、姜治莹等领导先后来校视察。周铁农为学校作出“坚持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理念,把质量和特色统一到办学方向中来,长春建筑学院的尝试证明这条理念是成功的”评价,并为学院题词“突出特色,争创一流”,激励学校向更高的办学层次奋进。
发展目标
在新的发展机遇期,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创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立足吉林,面向全国,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培养土建、电气、管理行业领域工程设计能力强、施工管理能力强、行业适应能力强和文化创意行业领域懂技术、善创意、知管理、会营销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按照《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政府大力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着眼百年校、争创一流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提升,实施优特强发展战略,努力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转型发展的三个目标:一是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二是争取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三是形成“三强”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全国高水平民办大学的目标。
学校领导
石曙光 | 教育总监 |
刘和忠 | 院长
|
孙雷 | 常务副院长 |
吴延红 |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
王玫 | 副院长 |
孙万臣 | 副院长
|
(表格内容来源) 学校地址
其实高考那会没什么好感,觉得就是个老得掉渣的学校,但其实等大学毕业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学校的本科还没人家专科的人吃香,他们学校专业性很强,学的东西很实用的,用人单位很喜欢,现在我只想说,真是人才倍出啊,着实让我羡慕